
在黔东南层峦叠嶂的深处,西江千户苗寨以一种近乎固执的姿态,在雷公山的褶皱里盛开。依山而“挂”的苗家木楼,远看是壮观的奇景,近观却像一部沉默的山地民族史诗,刻满了迁徙、生存以及与山共存的密码。它被冠以“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落”、“露天博物馆”的名号,吸引着如织的游人。然而,在喧嚣的旅游图景背后,那些古老的“为什么”——关于建造、关于信仰、关于如何在陡峭中安放一个民族的灵魂——似乎正在被现代巨大声浪淹没。
于是,我们开启了“西江苗寨N个为什么”系列文化访谈。从《大山的智慧:西江千户苗寨》一书出发,我们与真正浸淫于这片土地血脉的思考者,一同潜入历史的河流,去触碰那些支撑起这座庞大苗族村寨的精神支柱。
嘉宾:李天翼,生长于西江千户苗寨,贵州民族大学教授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院长,《大山的智慧:西江千户苗寨》一书作者。
西江不是西边的江?
袁小娟
记者: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西江,都会下意识地认为是不是有条江在西边流过?许多到过西江的人,看见有河流穿寨而过,也会以为西江是因河得名。
李天翼教授:其实不是这样的。虽然贵州有许多苗族村寨,名字取自地理位置,例如距离西江苗寨不远的中国传统村落郎德,地名含义就是位于“乌兑河下游的寨子”。确切地说,西江是苗语“DlibJangl”的汉语记音,意思为“西氏苗族居住的地方”。

白水河畔李玉贵摄
记者:这个支系在苗族古歌里有记载吗?
李天翼教授:有的。“Dlib”的苗语发音接近于汉字的“西”,是苗族古代支系名称。历史上,雷公山一带苗族有很多的支系,例如Fangs(方)、Liux(柳)、Ful(福)、Gud(固)、Dlib(西)等都是比较大的苗族支系名称。在苗族古歌《溯河西迁》中,就有“方和福往何处去?西和涅往何处去?方和福往交密去,西和涅往方祥去”的说法。
记者:西江这个名字到底和江水有没有联系呢?
李天翼教授:“Jangl”的苗语读音和汉语的“江”近似,在苗语中有很多的含义。一是“Jangl”有“商讨”之意。因此有人对“西江”的解释为“西氏苗族跟神仙或赏氏族商讨得来居住的地方”。二是“Jangl”有“河流弯曲”之意。如果这样来解释,“西江”可以理解为“居住在河流弯曲地带的西氏苗族”。三是“Jangl”是人的绰号。在黔东南月亮山一带流传的苗族古歌中,就传唱着有一个身体有点驼背的老人领导着西氏族人。如果这样来看,“西江”可能是“寅公”“莫公”用来纪念这位前辈先贤的地名。

西江旅游开发前的白水河李玉贵摄
问:西江这个名字,从什么时候开始确定的呢?
答:早先时候,汉文献把“西江”多记载为“鸡讲”“仙祥”“仙疆”。民国十五年(1926年),西江苗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,当地乡绅侯教之、侯兴华、董光伯等人觉得那些西江名字不好听,于是和寨老、鼓藏头讨论商量,正式定名为“西江”。
问:从名字释义来看,西江的历史非常长。人们常用“千年苗寨”来形容西江。它的历史真的超过了千年吗?
答:由于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,确实无法精准计算西江的历史。不过,从苗族口传子父连名制的追溯和苗族古歌对西江的唱述,我们大致可以大致推断出西江的历史时长。
西江乡贤侯昌德在《西江苗寨的传说》中记述,西江口传子父连名可以数到285代,其中从今数起的第69代为开寨始祖“寅公”和“莫公”。如果按20年为一代推算,西江历史大概有1300多年。

西江苗寨全景西江旅游公司供图
问:苗族古歌里还有更具体的记载吗?
答:当然有。据专家考证,重要篇章可能于北宋时期,即距今1000多年前就已经产生。例如,在《打柱撑天》篇中,是这样唱述西江的,“一根柱子立西江,西江真是好地方,西江六柱的瓦房,有着上千住家户,有着上百年轻人,齐聚村寨西头角,大树脚下来游方,林荫树下把歌唱。”另外,苗族口传经典《祭鼓辞》也说,“蒋公沿河往上走,到个寨子叫西江,去到那里人繁衍,去到那里人安居。”这些都能从侧面佐证了西江苗寨的历史应该有千年。

西江苗寨老人在演唱苗族古歌李天翼摄
天津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