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起头,俄罗斯的导弹储备似乎从未见底,这情况可真让天下人都眼睛瞪大。刚开始打仗的时分,西方的情报机构还估摸着俄罗斯那些精确制导武器快用完了,可转眼三年多过去了,俄罗斯依然每天都能发射几十枚导弹,真是让人咋舌。
与此同时,西方通过情报分析知道了俄罗斯保持导弹库存的秘密,还看出了中国在其中起的关键作用。这一发现不仅让西方对俄罗斯的军工实力多了几分认识,也促使他们加紧对中国的技术封锁,想要扼制中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快速发展。
2022年2月24日,俄罗斯展开全面攻势,针对乌克兰发起大规模入侵,这也被视为自二战以来欧洲最大的一次地面冲突。到现在为止,这场战事已经拖了超过三年,变成了一场极其消耗资源的激烈战役。
乌克兰能在前线坚持战斗,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西方国家的军事支持。美国送来了“海马斯”火箭炮、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,以及不少弹药,欧洲国家也提供了坦克、火炮和无人机。但随着战事不断延续,西方的援助力量逐渐显得吃力了。
据美国国防部2025年6月的数据显示,美方的常规武器库存已经快到临界点了。虽然还没彻底耗尽,但美国得留些存货,以应付像亚太地区那些可能突然变得紧张的局势和潜在威胁。
欧洲一些国家的军工生产也遇到挺大的难题,比如德国答应要给乌克兰“豹2”坦克,可是产能实在赶不上战场上的用量,2025年上半年光交付了18辆。法国和英国的导弹制造也因为供应链卡壳,导致乌克兰的弹药需求没法全部满足。
俄罗斯的导弹打击能力
与西方的预料不一样,俄罗斯展现出了惊人的持久作战能力。刚开始的战斗中,乌克兰总参谋部估计俄罗斯装备大约有900枚“伊斯坎德尔-M”弹道导弹、500枚“口径”巡航导弹,还有440枚KH-101空射巡航导弹,并觉得这些存货到2022年底会大大减少。
到目前为止,俄罗斯每天还能发射20到50枚各种导弹,对乌克兰的城镇和军事阵地进行精准突击。2025年7月6日,俄罗斯对基辅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空袭,动用了包括KH-101、以及“锆石”高超音速导弹在内的多种武器装备。
俄罗斯在战场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。根据2025年7月7日俄国防部的公告,他们的部队已经占领了乌克兰东部的两个定居点,进一步巩固了在顿巴斯区域的控制。而乌克兰方面则利用无人机和远程打击手段进行反击。
2025年6月1日,乌克兰击落了11到12架俄罗斯战略轰炸机,给俄空军的战斗力带来了一定的冲击。可是,俄罗斯的导弹攻势还是没有收敛,这也让外界开始重新考虑他们的军工实力。
俄乌冲突拖得越久,西方内部的分歧也越明显。中期选举结束后,众议院被共和党拿下,有些议员对继续帮乌克兰表达了疑虑。到了2025年3月,共和党议员马特·盖茨明确说,美国得把资源放在应付中国上,而不能一直“无休止地支援乌克兰”。这个说法让2024年底提出的377亿美元援助计划受阻,至今还没走完流程。
与此同时,俄罗斯通过与伊朗、朝鲜这些国家的合作,弥补了物资上的不足。英国《卫报》2025年5月报道,伊朗向俄罗斯供应了几百架“见证者-136”自杀式无人机,用来袭击乌克兰的基础设施。而且,朝鲜也被指控向俄罗斯出口炮弹和火箭弹,这让俄罗斯的战斗力进一步得到了增强。这些外部援助,让俄罗斯在面对西方制裁的情况下,依然能维持它的战争机器不停运转。
俄乌冲突持续不断,不仅仅是一场兵戎相见,更像是大国博弈的一个缩影。俄罗斯在导弹供应方面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,成了一个重点关注的焦点。而那些背后的原因,以及西方对此的应对方式,对于未来全球的地缘政治发展,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。
俄罗斯导弹为什么打不完?
俄罗斯导弹的库存看起来“打不完”,跟它战前的战略准备关系挺大。自从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,西方对俄实施了一轮又一轮的制裁,逼得俄罗斯不得不加快自主研发军工产业的步伐。为此,俄罗斯政府砸了不少钱,特别是在关键零部件上,比如电子元器件和半导体,努力实现自给自足。
根据俄罗斯工业与贸易部2024年的数据显示,军用芯片的国产化率已经从2014年不到30%提高到2025年大约70%。虽然这些芯片的技术水平还达不到西方的标准,但在耐用性和成本方面,已经能基本满足导弹制导系统的需要。
而且,俄罗斯在开战之前,大概囤了不少原料和半成品,以应付持久战。比方说,固体火箭推进剂的生产得靠稀土元素和高纯度化学品,俄罗斯通过和中国、中亚国家的贸易,积攒了不少存货。这样的提前准备,让它的军工企业在制裁打击下,依旧能正常运作。
俄罗斯军工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生产效率,也是导弹持续供应的重要原因。据国际战略研究所(IISS)2024年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,过去三年来,俄罗斯的导弹产量有了明显提升。这主要得益于军事工厂的扩建和生产线的改善与升级。
俄罗斯并不孤军奋战,导弹的持续制造其实少不了几个好友的帮衬。中国在这一过程中,发挥了挺关键的作用。根据《基辅独立报》2025年6月的调查,俄罗斯从中国进口了不少数控机床、电子配件和金属加工设备,这些都用在导弹和无人机的生产线上。
伊朗和朝鲜也起到了关键作用。伊朗不仅对外出口无人机,还可能把弹道导弹技术传给俄罗斯。据美国国务院2025年1月的公告,俄罗斯的“锆石”导弹在设计上与伊朗的“霍拉姆沙赫尔”导弹很像,这反映出两国之间在技术方面有不少交流。朝鲜则通过向俄罗斯提供火箭弹和炮弹,帮着缓解了弹药的压力,让俄罗斯可以更多地把资源投在导弹的生产上。
西方国家通过情报搜集和供应链追踪,发现了这张错综复杂的支持网络。美国中央情报局(CIA)2024年10月的一份报告说,俄罗斯导弹的生产中,超过70%依赖进口设备,其中中国供应的数控机床占了主要部分。另外,西方还发现,俄罗斯通过白俄罗斯、土耳其等第三方国家,绕开制裁,成功获取了德国、日本等国家的金属加工系统。
这事情让西方觉得,中国不仅扮演俄罗斯“后勤基地”的角色,还可能借此方式增强自身的军工实力。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在2024年5月的分析中提到,中国每个月向俄罗斯出口价值3亿美元的高优先级产品,比如芯片、传感器和机械零件,凸显了它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位置。
据悉,关于俄罗斯导弹供应的秘密被揭露后,西方很快改变了对中国的策略。到2025年3月,美国商务部把35家中国公司加入了实体名单,限制它们获得美国产业技术,像半导体制造设备和高端软件这些关键产品。再加上,美国还联合日本、荷兰等国家,对中国实行了更严的出口限制措施。
到2025年5月,德国宣布会对出口到中国的高精度机床加大审查力度,主要是为了避免这些设备流向俄罗斯,或者被中国用在军事方面。这些举措就是想断掉中俄之间的技术联系,也希望能够拖慢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节奏。
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,中国可真是使出了多招应对。一方面,加大本土技术研发力度,拼命提升自家自主创新能力;另一方面,通过限制关键原材料出口来反击西方的动作。到2025年上半年,像美国一些军工企业因为原材料缺货,生产都受到了影响,减产这事儿也成了常态。
再说,中俄之间的合作也越发紧密了。到2025年6月,两国签了一份新的技术合作协议,中国这边把更多的工业设备送到俄罗斯,俄罗斯也加大了对中国的能源出口。这样一来,不光帮俄罗斯维持了战争所需,也给中国提供了躲避制裁的经验。
俄乌冲突的教训让各国都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军事布局。俄罗斯的导弹制造实力显示出,技术自主以及供应链的坚韧性,在当今的战争里挺关键的。于是,西方国家就更紧了对中国的遏制大旗,不过,中俄之间的合作更紧密,加快了应对变化的速度,也让这些策略的效果变得难以预测。
俄罗斯导弹的持续供应,反映了其军工体系的坚韧不拔和国际合作的关键作用。这一情况让西方得到了提醒,促使他们加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,想要阻止其军事实力的快速攀升。
不过,中俄关系越发紧密,加上中国在技术方面迈出的大步,令这场角逐的结果变得难以预测。俄乌冲突不仅只是局部战事的继续,更是大国角逐的一个缩影,好些年下来,它的影响一定会深深改变全球的格局。
天津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