屋外蝉鸣阵阵,阳光透过槐树叶子斑斑驳驳地洒在老街的石板路上,热浪里却藏着一种沉默的痛苦,不言不语,却如影随形。抑郁症,这位“无声的杀手”,在中国已悄然爬上了千万家庭的窗台。有人说它像夜色,悄悄包围你;也有人说它像雾,越挣扎越迷失。
可人们常问:明明生活不差,为什么还是高兴不起来?吃着好饭、玩着手机、刷着短视频,怎么越刷越空虚?或许,答案藏在那个被忽视的词里——“多巴胺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那到底什么是“多巴胺戒断”?它真能对抗抑郁?又该怎么做?
多巴胺,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某种高科技产品,实际上是人体内一种神经递质,通俗点讲,就是“快乐信使”。当我们吃到爱吃的饭、刷到搞笑视频、收到点赞,甚至赌一把赢了点小钱,脑子里就会“滋啦”一下,释放多巴胺。那种快感,说白了,就是“上头”。
可问题来了,快乐来得太容易,就像糖吃多了腻,神经系统也会“疲劳”。多巴胺水平长期过高,就像放烟花放到手软,神经递质开始“罢工”,情绪也随之低落。有研究指出,“慢性高多巴胺刺激”与焦虑、注意力缺失、情绪低落密切相关,这就是所谓的“多巴胺疲劳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一项2023年发表于《中华精神科杂志》的研究中提到,在中国18岁以上人群中,近三分之一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,其中超过65%的人每日沉浸在高频率的即时娱乐中,如短视频、网游、零食与甜饮料等。他们不是不快乐,而是快乐麻木了。
再来看一组令人咋舌的数据:广东某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调查显示,沉迷短视频的大学生中,抑郁倾向者比例高出普通群体47%。
而在湖南、重庆、江西等地的基层调研中,“生活空虚”“提不起劲”“越刷手机越烦躁”成为不少青壮年共同的情绪画像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些人常常被误以为是“懒”或“不努力”,实际上,他们可能陷入了“多巴胺过载”的陷阱。
多巴胺戒断,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提出的。它并非一种医疗治疗手段,而是一种行为调整策略,通过暂时减少或限制一切即时快感来源,让大脑重新找回对“自然快乐”的敏感度。就像一个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,突然吃几天清粥小菜,反而觉得米香四溢。
可别以为这只是“戒手机”那么简单。真正的多巴胺戒断,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大翻新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比如,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一项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发现,参与为期两周“低刺激生活计划”的轻中度抑郁患者,情绪改善率达到了57%,显著高于对照组。所谓“低刺激”,包括限制电子设备使用、暂停快节奏娱乐、控制糖分摄入、规律运动、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。
但在中国,不同地域的文化、气候、生活方式各不相同,因此多巴胺戒断也不是“一刀切”的。
在东北,冬天长、天黑早,容易让人郁郁寡欢,建议通过晨光照射疗法、热水足浴、加入社区广场舞等方式,提升天然多巴胺释放;而在四川、贵州等地,饮食重油重辣,建议减少辛辣刺激饮食,多吃富含色氨酸的食物,如豆腐、鸡蛋、牛奶等,有助于稳定情绪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如果说抑郁是一场“情绪飓风”,那多巴胺戒断,就是在风眼中找回平静的港湾。只是这条路,不靠药靠毅力,不靠外援靠自律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多巴胺戒断并不意味着要“禁欲式生活”。研究表明,适度的愉悦体验对维持心理健康是必要的,关键在于“慢下来”“有节制”。比如安徽黄山一个乡镇小学开展的“无屏周”活动,孩子们一周不看手机,改为做农活、看星星、听爷爷讲故事,结果学生的幸福感评分提高了整整两个等级。
为什么这种“倒退式生活”反而让人更快乐?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是因为“延迟满足”机制启动了。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,人类在等待中获取奖励,会让脑内的多巴胺分泌更持久、更稳定。这种“慢热型快乐”,才是真正长久的“抗抑郁锚点”。
再比如杭州某互联网公司尝试推出“静音日”,每周一天不允许员工使用耳机、看视频、点外卖,全部统一安排园区散步、冥想、共读时间。三个月后,员工报告的“情绪波动频率”下降了近40%,睡眠质量也普遍提升。这并不是“公司搞花活”,而是“多巴胺断舍离”在职场的有效实验。
当然,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完全“断网式戒断”,尤其是孤居老人或心理状态较为脆弱者。对于这类人群,温和的“多巴胺重构”更为适宜,比如每天固定时间看短视频不超过15分钟,饭后散步30分钟,尝试种花养鱼、写毛笔字、读古诗词等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些活动看似“慢悠悠”,实则能激活大脑更健康的奖励系统。
多巴胺戒断,并非彻底剥夺快乐,而是重塑快乐的门槛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联合发布的《2024年度国人心理健康白皮书》指出,“过度即时满足”是当前青少年乃至中年人群心理疾病上升的重要诱因之一。
而通过节制式生活干预,约有近半数受试者在八周内抑郁评分显著下降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这种改善具有可持续性,甚至能延续至半年以上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但说到底,戒断的重点,从来不是“断”,而是“换”。换掉那些让人“上头五分钟,空虚两小时”的刺激;换上那些“刚开始不起眼,后来回味无穷”的真实体验。像是在云南丽江一位老奶奶种的玫瑰,年年开花,她说:“没手机看,但花比手机好看。”
这句话听着像玩笑,却道出了人类心理的真理——真正的快乐,从来不是喂饱,而是养活。
所以,多巴胺戒断,并非潮流,而是一种自救。
它不是“养生玄学”,而是对抗快感泛滥的“刹车器”。不是让人“清心寡欲”,而是让人“择善而乐”。它教人放下手机,抬头看天;放下奶茶,来杯白开水;放下“爽感”,找回“心安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抑郁不是一场战役,而是一场回归。回归慢节奏、回归真实感、回归人和自然、人和人之间的温度。
而多巴胺戒断,也许就是那把钥匙。
参考文献:
[1]王小丽, 郑重. 多巴胺与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[J]. 中华精神科杂志, 2023, 56(3): 189-194.
[2]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, 中国工程院. 2024年度国人心理健康白皮书[R]. 中国科学院出版社, 2024.
[3]李宏志, 张宁. 数字娱乐对青少年抑郁倾向的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[J].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, 2024, 32(2): 147-153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天津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