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9月,纽约联合国大会开幕周,中国代表团当场抛出一条关键信息:今后在世贸组织的谈判里,中国不再去争“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”。消息出来后,现场不少代表互看了一眼。因为这个表态,立刻把多年纠缠的一个老问题拉到台前。到底中国算不算发达国家,接着怎么谈,各方心里都有盘算。同样,美国那边很快就有了反应。这话不是随口一说,背后有讲究。
先把“特殊和差别待遇”说清楚。它是世贸里的一个工具箱,给发展中国家多些缓冲。比如关税降得慢点,环保、劳工规则改得有过渡期。还有,遇到纠纷时,程序上允许更灵活些。这些安排不是谁给谁小灶,而是大家写进规则里的。因为这个,很多国家靠着这点空间稳住了产业和就业。同样,中国过去也用过这些机制,但不是要一辈子用。
然后看美国这几年的动作。2023年3月27日,华盛顿国会山,美国众议院以415票对0票通过“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再是发展中国家法案”。他们想让国务院在国际组织里四处推动,把中国往“发达国家”里塞。结果呢,国内立法管不到世贸规则,但话放出去,舆论压力就到了。美国的算盘很简单,掰手腕时先把标签贴上。这样方便他们后续加码关税和限制投资。
接着回到中国的细化表态。2024年9月26日,北京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,新闻发言人再次说明:中国不寻求新的特殊待遇,但已经确定的权益不会动。另外,中国的“发展中国家”身份没有改变。因为这个,外界的担心少了不少。同样,这也告诉大家,中国是在下棋,不是退场。旧的权利还在,新的筹码换成了别的抓手。
中国是不是发达国家,数据摆着。按世界银行分类,到2024年,中国是“中等偏上收入国家”。2023年人均GDP约1.25万美元,IMF公布的美国人均约8万美元。两者之间还差了一大截。还有,地区发展不均、老龄化压力、公共服务补课,都是真问题。人均收入没到线,也就谈不上按发达国家那套全负担。
另世贸的“发展中”身份怎么认,规矩也在那儿。会员是自我认定,但具体谈判里要看条款。2019年,美国在世贸提交过一份建议,想收紧口子,列了几条硬标准,谁满足就不能拿发展中国家待遇。同样,很多成员不买账,因为一刀切会伤到弱的国家。谈判一直在磨。结果就是,大家都知道这事绕不过去,但要实打实地谈。
中国这次“不争新待遇”,等于把话题往前推了一步。因为这个,美国的“你占便宜”说法少了抓手。中国留住了“发展中”身份在多边场合的发言权。这也让别的国家在具体议题上更容易围在一起谈。同样,谁真正缺缓冲期,谁就优先用,资源不至于被误用。
看接下来的议程,电商、投资便利化、渔业补贴后续条款、环境产品降税,都是摆在桌面上的事。在这些议题里,过渡期和灵活度很关键。中国不拿新的特殊待遇,但可以在文本里推动“按能力承担”的写法。因为这个,其他发展中成员会更愿意跟进。结果是,谈判效率可能反而提升。一旦文本更公平,执行也更顺。
美国这边不会停手。关税还在,工具也在。2018年起的301关税至今没撤干净。2024年5月14日,白宫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关税调到100%,太阳能电池片多数到50%,部分电池到25%及以上。同样,美国在限制投资、限制技术出口上也在加码。因为这个,外部压力不会短期消失。结果就是,贸易谈判和产业竞争会并行。
中国的对外合作也在往前走。“一带一路”项目在多地落地,交通、能源、数字基础设施都在推进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以来,项目数已超过250个,累计融资超过500亿美元。另外,金砖机制扩员到10个成员,合作范围更广。这些平台强调的是实务落地,而不是口号。同样,它们也在多边场合里稳住了不少国家的选择。
回到联合国大会的现场,各方关心的不只是标签,更是后手。如果中国不拿新的特殊待遇,那就要靠规则设计、产业升级和市场开放来顶。因为这个,国内改革也得跟上。比如服务业开放、知识产权保护、数据跨境规则,这些都要更精细。结果是,内部和外部要一起压线推进。企业的适应期也要管好。
还有一个现实问题,欧洲也在调节自己的标准。欧盟的碳边境措施逐步落地,产品要算碳排。同样,强制尽职调查、供应链人权条款也在发。因为这个,中国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关税,还有合规成本。接着中国如果在世贸谈判里推动“透明加合理过渡”,就能减少一部分冲击。这也能跟国内减排节奏对上。
说美国“高兴”,也有道理。他们一直说中国占了发展中待遇的便宜。中国这次不争新待遇,表面看像是顺了他们的口风。但底层逻辑不一样。因为这个,中国是在把注意力从“争待遇”转到“定规则”和“做事情”。同样,国际社会会看你实际贡献。结果也不完全由美国来定。
懂行的人更关心细节。比如渔业补贴谈判的剩余条款如何划线,电商规则是否写入数据本地化的弹性,投资便利化里边如何保护中小企业。这些都是实操点。因为这个,中国要在文本里把“按能力承担”和“阶段性安排”写细。别的成员也要给出可执行的路线。同样,最后看的是落地,不是话术。
普通读者关心的是,自己能不能少受冲击。关税、合规、汇率,都会影响到价格和就业。因为这个,国内保就业、促消费、稳预期要跟外部谈判同步走。结果就是,外边多跑一步,里边少走弯路。中小企业的出海服务要更贴近。还有,信息要更透明。
晚上,北京商务部新闻发布厅里,蓝色背景板被工作人员拉直,话筒上的红灯一闪一闪,记者低头在本子上补全时间点。隔壁屏幕滚动着“联合国大会发言”四个字,走廊里还有人来回确认材料。下一轮世贸谈判里,中国会把哪一项议题先推上火力点?
天津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